文化动态

中华古籍普查 志愿者在南充发现疑似明末清初善本

发布日期: 2016-08-05

 

为推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发起2016年“中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宣传推广活动四川行”。8月4日,记者从市图书馆古籍室获悉,目前,志愿者们共完成近2000条数据录入,发现一部分疑似明末清初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今(5)日,国家图书馆组织的文史专家团将赴我市考察古籍普查情况,同时还将对目前存疑的这批善本进行鉴定。

“大家在录入数据的时候一定不要将书籍折起来,这样会让书籍内页有磨损。”8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图书馆古籍线装书库,志愿者们正在对古籍进行编排建账、数据录入等工作(如图),志愿者团队组长、四川大学研究生陈亚萍一边核实书籍数据,一边提醒大家工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据陈亚萍介绍,按照普查标准,古籍要录入著者、存卷、版本等项目,照片信息采集除拍摄全貌外,还要对书名页、牌记页等进行信息采集、内容释读,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加上古籍清点数量、编目建账、拍照登录等整理工作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志愿者们前期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古籍录入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学问,不同时代其版本字体、装帧形式都有自己的风格,因此,在普查工作中,志愿者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专注,才能顺利完成普查工作。

据悉,为推动中华古籍普查保护,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和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文史专业10名志愿者对南充市图书馆古籍库进行了普查和记录。从7月中旬开始,志愿者和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积极认真地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拍摄、信息采集、整理、校对及数据上传,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古籍保护工作。

“今年的古籍普查工作时间已经过半,但从录入的数据来看,还远远不够,我们舍不得志愿者们离开,古籍保护工作太需要他们了。”市图书馆古籍特藏部负责人赵永红表示,在近2000多条的数据录入中,志愿者们发现了包括明代刻本《唐陆宣公集》在内的20多部(卷) 疑似年代在明末清初的珍贵善本,目前这些古籍已被详细记录,将作为普查中的重要发现上报,再由省上汇总上报国家相关部门,以掌握目前全国各地的古籍保护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古籍的保护。

赵永红介绍,志愿者们按照古籍四库分法,经、史、子、集分类,目前已经完成了近2000条数据记录。由于我市古籍存量多达10万册,其中市图书馆8万多册,其他县(市、区)保存2万多册,数量庞大,数据录入工作量很大。8月5日,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发祥等组成的专家组将赴我市对在普查中发现的珍贵古籍进行鉴定,对其历史价值进行权威认定。同时,专家组还将详细了解古籍普查的工作情况,指导志愿者开展普查工作,对我市古籍保护提出建议。

◆新闻链接

“2016中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宣传推广活动”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发起,2007年在四川、广东、山西等地正式启动。来自各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在通过培训后,奔赴各基层古籍存藏单位,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古籍整理、著录登记及宣传推广等志愿服务活动。

据悉,“中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宣传推广活动”旨在通过积极鼓励高校志愿者参加古籍保护宣传推广,推动各地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古籍保护与社会参与理念进一步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在高校大学生中倡导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培育古籍保护的后备力量。

今年是“中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宣传推广活动”的第十个年头,今年7月中旬,由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大等高校10名大学生,经由相关古籍普查的专业知识培训后,在南充开始了古籍普查工作。

市图书馆副馆长刘军表示,此次普查工作主要是进行古籍整理、编目,以及古籍数字化、宣传保护等,同时重在发现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书籍。高校志愿者的参与,推动了全国各地的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南充日报记者 周晓琪)

据南充日报

联系我们
  • 0817-2606788

  • 南充市顺庆区滨江北路2段

  • 947333473@qq.com

  • 947333473